希荻微创始人陶海重磅发声:愿景是迈过10亿美元收入门槛|百亿千万计划


2025年09月30日

 

  文章来源:中国基金报

【编者按】

为了更好地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国基金报与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开设《百亿千万计划——与投资大咖走进上市公司》栏目,与管理规模百亿元级的机构投资者、中国基金报逾千万粉丝一道,共同走进优质沪市公司。本期,我们来到国内电源管理芯片龙头希荻微,独家对话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陶海。

 

中国基金报记者 南深 牛思若

希荻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希荻微”)成立于2012年,是较早一批由海外大厂背景团队归国创立的芯片设计企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电源管理及信号链芯片供应商,于2022121日在科创板上市。

“小巨人”企业,希荻微始终保持高额研发投入,如2024年全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达到了46.31%,产生批量专 利等技术成果的同时,也给公司短期业绩带来一定压力。不过,今年上半年随着公司加速国产替代与AI端侧布局,以及加强供应链管理,其营业收入大增102%,毛利大增71.5%,净利润大幅减亏62%。与此同时,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集成电路芯片(希荻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访谈中,希荻微董事长陶海回答了公司保持高研发投入的原因、当前业务重点及未来增长点、存货和应收账款管理、公司长远发展目标等问题。

本期《百亿千万计划》栏目同步以视频记录此次调研活动,视频如下,以飨读者。 

5

高研发投入因行业属性,目前研发回报丰厚

中国基金报:公司为何如此重视研发?不管是研发投入还是研发人员薪酬水平,投入都挺重的。

陶海:希荻微是一家芯片设计企业,而设计是整个半导体行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芯片设计具有技术密集型特征,相关企业想要持续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就是来自研发。一方面产品技术、制造需要不停创新;另一方面人员投入要保证,要吸引芯片行业全世界最好、能力最强的人才到希荻微这个平台上来

另外,也只有保持高研发投入,希荻微才能在研发、设计方面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逐渐过渡到国产化。我们的目标是无论技术、制造还是团队,都要百分之百国产化,做到自主可控。

 

中国基金报:从研发成果比如专 利数量、业务转化来看,目前的研发回报是否达到预期?

陶海:应该说我们多年的投入回报是很丰厚的。从专 利数量来看,目前希荻微在集成电路设计版图上有大量的知识产权布局,各种类型的发明专 利达到249项。从员工组成来看,希荻微目前超过60%的员工是研发人员。

从业务转化来看,希荻微已经在电源管理和视觉感知两个方向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系列,在包括安卓系手机厂商和智能汽车等领域,已经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客户群体。目前,公司视觉感知产品的市占率全球领先,出货量是全球第一。

最新技术储备来看,我们的视觉感知产品线已经延伸到40nm的准先进制程。电源管理芯片技术目前延伸到了AI服务器领域GPUCPUHBM一些先进制程处理器所需的下一代供电和管理上,目前从效率和发热这两个最核心的技术指标希荻微已经是世界最 先 进水平。

 

未来不“牺牲”研发,优化管理和生产费用

中国基金报:您讲到希荻微在电源管理和视觉感知两个方向都处于领先位置,从全球和国内来看,希荻微的竞争对手主要有哪些?

陶海:视觉感知方向,国际上跟摄像头相关的自动对焦和光学防抖芯片目前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日本的旭化成(AKM),以前美国的安森美也在这个赛道,但现在它没有继续往下发展。国内市场我们目前相对领先,市占率超过了其他公司的总和。虽然领先,但我们认为有更多的国产供应商一起加入这个赛道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我们也期待能和国产友商一起把这个赛道做强做优做大,一同和国外的厂商竞争

电源管理方向来看,包括希荻微在内,国内芯片供应商在小功率的端侧便携式处理器供电产品上种类还算比较丰富,但在需要算力集群、需要大模型计算的大功率产品方面则相对落后,这块主要还是国外供应商在主导,我们国内厂商需要一起努力。

 

中国基金报:因为研发费用占比高的原因,公司近年持续亏损,不过今年上半年亏损额已经大幅收窄,高研发投入与短期净利润如何来做平衡?

陶海:如何平衡好研发投入和盈利,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研发的回报已经逐渐体现出来,我们的销售收入、毛利都是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我们在努力缩减非研发费用,提高公司运营效率,希望通过供应链的精细分析、科学管理,尽量降低生产成本。所以整体原则就是增加销售,增加利润,尽量缩减管理费用和生产费用,尽量不牺牲研发。

 

持续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存货和应收账款

中国基金报:最近寒武纪的高存货问题被关注,包括希荻微在内,芯片行业高存货是否为普遍现象?除了存货,很多芯片设计企业应收账款也比较高,希荻微如何做好应收账款管理?

陶海:整个行业来看,A股芯片设计企业的库存比例大概在5%—20%,希荻微约在10%,不算最好但属于比较好的那一部分。芯片设计企业产生库存的原因是芯片生产、封测有几个月时间周期,然后下游的销售也需要一定时间。

这个过程要优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下游客户紧密配合,尽量准确地去预测客户需求数量、时间节点,以便在最优的时点向上游的晶圆厂、封测厂投放订单。因此,供应链管理成为影响企业资金流转速度的关键,希荻微在这一块也投入了很大精力。

另外,希荻微以前海外供应商占比较高,比如韩国厂商,在供应链逐步国产化以后,国内供应商的沟通效率、反应时间都要比海外厂商好很多,这也有助于我们压缩产品生产周期,以及和下游客户出货周期的衔接,这是国产化带来的一个好处。

关于应收账款,整体上越好的客户应收账款质量越高。希荻微服务的主要是国内外的品牌手机大厂、汽车大厂,以及他们的供应商,客户资质还是比较好的,这么多年希荻微基本没有出现过坏账。另外,这一类优质客户回款的周期相对也比较短,比较标准化和可预期。

至于后续如何来进一步优化应收账款管理,一是投入精力服务最好的客户;二是在开展商业谈判过程中做好打算,条款上尽量做到有利。

 

当前主力业务市场空间仍大,未来两个板块增长潜力大

中国基金报:未来哪些业务将成为希荻微的重点和未来增长点?

陶海:重点业务第一块就是希荻微的主业电源管理芯片业务,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第二块是音圈马达驱动芯片,主要应用于摄像头,也就是视觉感知业务。这两个板块的市场空间很大,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两大业务还会是希荻微成长和获利的主要板块。所以目前希荻微的研发投入在这两部分是最多的,每年设计出的产品数量、种类也是最多的。

未来还有两个市场增长潜力较大,但公司还处在研发投入或者说客户导入阶段。一个是智能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和其他新能源汽车,在这块希荻微已有相当数量和范围的产品布局,有的已经开始出货。另一个就是AI算力,即跟算力配套的电源管理和电源供给的一整套系统。

整体来讲,我们就是瞄准这四个板块,电源管理和视觉感知业务是目前的“主力”,智能汽车和AI算力应用是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

 

归国创业是大势所趋,愿景是迈过10亿美金收入门槛

中国基金报:您有着非常耀眼的履历,在中科大读书,再到美国留学,毕业后又在多家知名海外大厂、实验室工作,当时在美国已经有了非常优渥生活的情况下,回国创业的初衷是什么?

陶海:我在仙童半导体工作了很长时间,仙童可以说是全球芯片设计产业的黄埔军校。在仙童的时候我需要在全球出差,可能每个季度要来一次中国,这个过程中会和很多中国企业打交道。他们作为客户,我们作为供应商,经常会聊产品、聊技术、聊芯片产业发展。

当时一个感觉就是虽然需要芯片的中国企业很多,但国内没有一家像仙童这样有实力的供应商,我们那个时候竞争对手都是国外厂而越到后来越感觉到,中国芯片产品的应用场景数量、市场规模在爆发。我刚进仙童的时候,中国市场在仙童全世界的业务占比只有10%左右,到我离开的时候,中国区的业务占比可能已经达到30%40%

量变到质变,当时就一个很强烈预判既然半导体行业的客户海外快速转移到国内,那么这个产业的供应商一定也从国外转移到国内,要回到中国来才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如果不回来可能就掉队。这样,我在仙童工作到2012年下半年,然后回国创建了希荻微,开始做芯片设计。

创业之初,中国的芯片设计企业还非常少,跟我们竞争的都是海外厂商。但是后面很快发现,每一年会看到新公司成立,新的团队纷纷从美国、从欧洲、从日本韩国回来,其中有些是我的朋友,或者前同事,或者前竞争对手,可以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看着大家回来

 

中国基金报:您对希荻微的终局或者说愿景是怎样一个构想?

陶海:纵观全世界的芯片设计企业,要成为全球领先有一个门槛,就是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美金。到今天为止,中国在模拟芯片这个赛道还没有一家公司达到这个标准。所以我始终有一个梦想,就是公司的营收要做到10亿美金,为中国的半导体和芯片设计行业做出我们的贡献。希荻微去年全年的出货金额是接近10亿元人民币。

从中国的市场来讲,做到1亿元人民币是一个门槛,然后2个亿5个亿10个亿依次更高的门槛在这个过程中绝大部分企业会掉队。目前,中国上市模拟芯片企业有二三十家一级市场企业多,我们认为接下来这些企业会逐渐聚合。

 

 

  

关于希荻微

希荻微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88173)是国内领先的模拟芯片厂商,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开发模拟和电源管理集成电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覆盖多元化终端应用的全系列模拟芯片产品线,使能全球高能效智能系统应用。自2012年以来,希荻微一直在推动移动、物联网、汽车和工业电源系统的创新,构建了能够与国际模拟芯片龙头厂商相竞争的高性能产品线,赢得了国内外多家主流客户的高度认可,实现了科技成果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客户提供高性能、高可靠的模拟集成电路产品和方案。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www.halomicro.cn.